第一节  阳宅风水的历史渊源

阳宅风水,是我们祖先文化传承的精髓。只要是华人,身体流淌着中华文明的血液,哪么,您身上一定会有一种风水的情结所在,必将为我们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而骄傲!不论是亲身体验,还是道听旁说,你信与不信,它就那样存在。存在就有道理,包含着太多不为人知的东西,值得我们研究学习!!

他与地球物理学、磁场学、水文地质学、环境景观学、建筑学、气象学、宇宙星体学和人体生命学等学科融合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。他有着关于“理”“数”“气”“形”的理论体系。“理”即“易理”,讲究的是阴阳五行的平衡与相生相克之关系。“数”即“数术”,在古代被看成一种与天地共存的神来之物,具有自然法则的涵义,并受到人们的尊崇。“气”是万物的本源,传统阳宅风水学认为,“气”是生命的元气,存在于天地之间,感应于人。“形”即利用建筑形体的外相极其环境构成,如地形地貌,山川植被、以至光色等等在视力范围内都要圆满光滑,形状秀丽。因地制宜、因形选择,观察山势的来龙去脉,追求优美意境。

环境气场学自历史传承以来,尊称为“堪舆”。“堪”即天道,“舆”既为地道;俗称为“风水”学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实用操作技术,其仰观天文,俯察地理,是古人堪舆学的两大特征。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的《葬经》:“葬者,乘生气也……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。古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,故谓之风水。”对此范宜宾解释为:“无水则风到而气散,有水则气止而风无,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……”由此可见,风水即“藏风纳气,气到水止”之意。

在《诗经·大雅》中记载着“笃公刘,既溥且长,既景迺冈。相其阴阳,观其流泉,其军三单。度其隰原,彻田为粮。度其夕阳,豳居允荒。”是古人最早有意识选址居住的诗句,孕育了堪舆文化的雏形。汉代亦有《堪舆金匮》、《宫宅地形》等堪舆著作,而晋代郭璞的《葬经》,更加速了人们对环境风水学的研究。唐代文化的兴盛,更加促进了风水理论的发展与形成。杨公的《疑龙经》、《撼龙经》、《青囊奥语》、《都天宝照经》,更奠定风水的发展和盛行,风水理论体系也在这期间形成并于完善。有以山川、河流形势论吉凶,的“形势派”,内容概括为寻龙、察砂、观水、点穴、取向的五大步骤。以阴阳、卦理、确定居所内外的方位格局,结合时间应用的“理气派”。到了明清两朝,风水师已从帝王宫殿普及到城乡民宅的各个角落……随着在民间的逐渐导入,其理论体系也在大众的参与下逐渐完善,并在社会的文明进程中作用凸显。

可以说,古代“风水学”是一门艺术,通过对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处理,使其顺应自然,创造出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。有助于人们利用自然力量,根据阴阳平衡的理论,通过优化使其居住环境和人类和谐共生。达到天、地、人合的至善境界,让人们生活得更舒适、更健康。流传至今,有着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系统,是华夏民族长期实践经验的积淀。

当代应该是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整合的最佳时期。我们必须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结合现代自然理论,才能更好地使其继承发展,为民族造福。